#百年市政 时光之书
V
0
L
.
0
展开剩余93%7
近代上海城市规划
之初章
在时光的长河中,杨浦如一部史书
静静诉说着百年市政的故事
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
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值此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之际
我们以书为媒,踏寻伟人足迹
漫读城市街巷,探寻历史文脉
续写时代华章
自明清以来,吴淞口就是海船进出上海以及长江的主要通道和锚泊转运地。到清代中晚期,黄浦江上经常泊有数千艘沙船,海上漕运和贸易蔚为可观。1843年上海开埠后,由吴淞口进出黄浦江的商船数量与日俱增,吨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1844年,经吴淞抵达上海的商船有44艘,总吨位8,584吨。五年后的184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27艘,总吨位44,026吨。
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近代有不少仁人志士提出了建设新上海的设想。吴淞曾是两次自开商埠计划的起源地,此后在孙中山撰写的《建国方略 · 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这些设想和实践共同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规划的初章。
1990年代的吴淞&吴淞铁路
01.
· 1898.12—第一次吴淞自开商埠 ·
黄浦夺淞后的吴淞口
上海开埠五十年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将宝山县吴淞自主辟为商埠,与当时位于上海县的租界相抗衡,并计划设立海关分卡和检货厂,就近处理货物,顺应商政需求。此举源于黄浦江淤积导致商船滞留吴淞口,运输效率低下。吴淞开埠是清政府首次由地方提议、中央批准的局部城市规划尝试,是其在外来危机中的一项“自救、自强”措施。
1898年9月26日,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成立,标志吴淞正式对外自开商埠。工程总局的督办由时任苏松太道蔡钧兼任,并成立“清查滩地局”,委候补知府许宝书主其事,命自强军营务处总办沈敦和勘定地界。
此后,工程总局公布《吴淞开埠租界买地亩章程》。章程的第一款开宗明义地提出“吴松系自行通商开埠,与条约所载口岸情形不同,只准各国洋商在划定界内租地,错杂而居。其界外之地,仍不准洋商租用,以示限制。”
晚清吴淞要塞的入口
第一次吴淞开埠阻止了当时列强对吴淞地区的租借觊觎,在保持中国主权完整和国家利益的原则基础上,以变应变,适应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时代需求。
早期吴淞口的水位钟
交通是近代市政建设的重要环节。1899年至1901年,吴淞地区在完成道路测量和征地后,修建了外马路(今松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等9条道路,并在薀藻浜上建成上海首座吴淞大桥,桥长50余丈,宽6丈。
早期的吴淞大桥
当时,吴淞口年进出外国商船达8361艘、1078万吨位,部分商业机构开始从租界向吴淞转移。然而,《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黄浦江疏浚权,航道改善,吴淞因淤塞形成的区位优势丧失,首次开埠最终失败。
当代吴淞口的卫星图
02.
· 1920—张謇《吴淞开埠计划》·
张謇
一次大战期间,孱弱的中国民族资本和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机会,这为实业界参与地方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1920年11月,实业界开始筹办吴淞重开商埠事宜。第二年2月成立吴淞商埠局,由晚清民初南通地区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出任督办,他在开幕典礼上提出了“以自辟商埠之先声,为改良港务之张本”的目标。
开幕典礼
与吴淞首次开埠的主持者不同,张謇兼具中西学识与实业经验。在实地考察后,他制定了《吴淞开埠计划》,这是近代上海第二次地方主导的城市规划。相较前次,该计划虽仍限于吴淞,但体系更完整、思路更清晰。
在计划中,张謇首先指出了清末第一次吴淞开埠不了了之的因由之一:“盖误于无全盘计划‘’。继而他对吴淞商埠局的“人手方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测绘精密地形,将全部道路、河渠位置,预为规定。
第二步-考证各国建设商埠成规,拟为分区建设制度。
第三步-以所拟分区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认为妥善然后实行。
张謇在计划中列出了关于道路建设、码头建设、蕴藻浜疏浚、铁路线开辟、电车线开辟、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以及分区设置的各个具体计划。其中的分区是要将吴淞划分为工业区域、住宅区域、教育区域和劳工等区域。
《吴淞开埠计划概略》
张謇的《吴淞开埠计划》以整体性思维推进商埠开发,提出扩界、建新中心、分区布局等创新举措,将吴淞定位为独立新城区。该计划融合国外规划理论并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展现了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探索的前瞻性。
在政府财政困难背景下,规划开创性采用民间资本主导的开发模式。实施后成效显著,沿蕰藻浜、泗塘一带工厂林立,商业设施激增百余家,新建数百幢石库门住宅,短期内即重塑了吴淞的城市面貌。这一实践为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史提供了重要范本。
近代上海纺织业企业家—聂云台
而吴淞地区的近代工业化也十分迅猛,中国铁工厂、铁路修理厂、永安及华丰纱厂、黄埔公司、中国制糖厂等企业在 1920年代前后就坐落于此。
大中华纱厂外景
创办于1919年的大中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址就设在吴淞蕰藻浜北岸、吴淞镇西端,占地150亩,由聂云台等人通过公开招股,筹集建厂基金,共筹集200万两白银,扩充纱锭设备达4.5万枚。吴淞地区的大中华纱厂的规模和设备,在当时来说都是国内第一流的,有“模范纱厂”之称。
1920年代的吴淞海滨生活照
张謇的吴淞开埠计划本具备成功潜力,却遭遇时代困局。一战后列强经济反扑挤压民族产业,地方利益冲突未解,加之1924年"齐卢之战"使吴淞遭战火重创,焚毁市房200余间,全镇精华付之一炬。
1925年1月,张謇辞去督办职务,翌年去世。这也宣告了第二次淞沪开埠计划的夭折。尽管两次开埠均告失败,但其规划为吴淞后续发展奠定了工商业基础,展现了近代中国精英抵御外侮、探索城市现代化的努力。这些尝试虽时运不济,却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自主规划的重要印记。
03.
· 1919—《建国方略.实业计划》·
·之“东方大港”·
早期的中文版《实业计划》单行本
就在实业界的张謇和江苏、上海的地方有志之士一起商议吴淞商埠事宜的同时,一位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行者也发现了一战期间中国产业资本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契机,他就是孙中山先生。
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呼声很高。孙中山看到战后欧美工业设备大批闲置,众多技术人员面临失业,如果中国能够趁机利用这些设备和人才进行实业建设,就可大大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此,他于1919年用英文撰写了《实业计划》,以呼吁“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构建了系统性的国家建设蓝图:
01.
三大海港战略
■ 北方大港(渤海湾)、东方大港(杭州湾)、南方大港(珠江口)为核心,配套建设水陆交通网络,辐射开发腹地资源,形成区域经济枢纽。
02.
全域铁路网络
■ 提出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规划十万英里铁路线,以交通现代化推动全国资源整合与产业联动。
这一规划体现了孙中山以基础设施先行带动全面工业化的远见,将沿海开放与内陆开发紧密结合,奠定了近代中国系统性经济建设的理论框架。
东方大港的设想
《实业计划》中对东方大港的规划与设计有两种方案,分别为甲计划和乙计划。其中的乙计划以上海为东方大港,港址选在浦东地区,并主张在浦东开一新河。
孙中山先生希望“延长浚浦局所已开成之水道,又扩张黄浦江右岸之弯曲部由高桥合流点开一新河,直贯浦东,在龙华铁路接轨处上流第二转弯复于黄浦江正流会。如此则由此点直到斜对杨树浦之一点,江流直几如绳,由此更以缓曲线达于吴淞”。
对于黄浦江填平后与新开挖河道之间的土地,孙中山也作了初步设想:“此新河约三十英里之地圈入,作为市宅中心,且作为一新黄浦滩。而现在上海前面缭绕潆洄之黄浦江,则填塞之以作广马路及商店地也。此所填塞之地,当然为国家所有,固不待言。且由此线以迄新开河中间之地,暨其附近,亦均当由国家收用”。
《建国方略》的三个组成部分:
《实业计划》《孙文学说》和《会议通则》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东方大港构想,虽因时代局限未能实现,却为上海城市发展埋下了战略种子。这一规划理念与当代浦东开发开放虽实施路径不同,但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愿景上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市政府正式以"东方大港"为蓝本启动"大上海计划",将孙中山的设想转化为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
《中山建设地图》
近代上海开埠后,从晚清到民国,以孙中山、张謇、刘坤一为代表的先觉者们应时而动,相继提出“东方大港”构想、吴淞开埠计划等城市发展方略。这些探索虽受制于时代条件未尽全功,却共同构筑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城市实践范式。其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的规划思想,不仅为上海后续发展奠定了理念基础,更在近代中国城市文明史上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印记。
数据库推荐
发布于:北京市大象配资-股票配资实盘-实盘10倍杠杆平台-网上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